杏林新语 | 临床与科研并进——我的学医之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杏林新语 |
2013年,我被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麻醉学专业录取,成为华西医院首批“卓越计划”的学生,即需要同时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培养。在我们前一届(2012级),华西麻醉科已开始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试点,且要求是“3+1”(规培3年+科研1年)模式。在此基础上,“3+0”(规培+科研共3年)的“卓越计划”应运而生。
凭什么“卓越”?临床轮转与住院医师一致,研究生课程、科研训练及论文要求则与专业型硕士一致。所以,我们的所有课程全部安排在了周末和晚上,完整的科研时间只有3个月。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改进,目前的“卓越计划”已完全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即连科研工作也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这种时间上的压缩,是否会造成培训质量的降低呢?当然是有可能的,至少“卓越计划”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确实被弱化了,因为没有充足而连续的时间,科研训练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临床训练则不必担心,华西医院麻醉科早在2000年就开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卓越计划”的临床轮转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全接轨,保证了“卓越计划”的临床训练质量。即便到现在,华西麻醉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依然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在我看来,其得益于以下优势:1)优秀的师资,由于规培起步早,大部分老师都经过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知识扎实,临床技能精湛,当然,最难得的是大部分老师讲授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规范,很少出现同一个内容有多个版本的情况,这对于初学者尤其重要;2)教学投入巨大,华西麻醉科每天7:15的晨课,每周四的病案讨论,定期的临床技能训练和模拟教学,都是由科室的老师讲授和带教,还有外请专家讲座及科研方法课等,如此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是很多医院或科室暂时不具备的条件;3)规范的培训机制,还记得刚入科时罗书记说过“研究生不是导师的私人财产”,即所有“卓越计划”的学生都需要遵照科室和毕业后培训部的要求完成轮转,完成规定的训练并通过考核,例如定期抽查工作量,考察临床技能及医德医风,月考和结业考试等。
较高的培训要求促使了我们必须奋力方可前行,因为,这是全和无的事情,若完成培训,则可以同时获得硕士毕业证、硕士学位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俗称“四证合一”。但是,若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则四证全无。所以,《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只能“爱不释手”,《现代麻醉学》再厚也得读一读;外面的风景再美丽也只能匆匆而过,继续查文献、做实验和写文章;运气差的时候加班超过晚上11点,第二天依然7:15到达科室,否则,后果很严重——研究生直接延期;临床技能和模拟教学必须参加,否则认定为培训不合格……
入学的前半年,没后悔也没抱怨过的同学属于“极品”,但没有一个人放弃。熬过来了,回头看看,收获与付出还是成正比的。如此密集的训练,必然会有不一样的成果,常规手术的处理不在话下,部分疑难复杂的情况也基本能够得心应手,并且,由于培训期间养成了很多良好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犯低级错误的可能性。对于我来说,良好的习惯才是规范化培训最大的财富。培训合格之后,找工作也会更加有底气,选择的范围也更加宽广,在我硕士毕业的时候,很多三甲医院优先招聘“卓越计划”的学生。因此,趟过了艰难险阻,要相信会有海阔天空。
然而,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还有一段路需要走,若潜心做临床,选择留在像华西医院这样的教学医院,通常还需要完成专科医师培训,若想要在科研上也有所建树,则需要继续读博。鉴于我已经接受了系统的临床训练,具备了做临床医生的重要条件,但科研能力依然高不成低不就,因而硕士毕业后,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以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
再一次,我处于改革的浪潮中。从2016年开始,华西临床医学院尝试将专业型博士与专科医师培训接轨。读博期间,我首次接受了系统的基础科研训练。从读懂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开始,而后是如何设计和开展实验,如何质量控制,如何总结和推理,如何撰写论文,如何构思和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如何组织和汇报课题等等,这种机遇得益于医院和科室对科研的高度重视。在临床方面,核心部分是担任住院总医师,说实话,刚上岗之时内心无比忐忑,提前获取各种“宝典”,再次熟悉信息系统,担心临床技能生疏,提前到手术室再次当小一线。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责任的强化,很多时候需要自己为病人的安危承担重要责任,那种极度依赖二线指导老师的心态会慢慢淡化,积极参与临床决策而不只是学技能的意识会越发增强。虽然住院总仅半年,但这段训练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延伸和升华,对我个人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有质的提升。如果没有硕士期间的住院医师培训基础,相信我难以胜任住院总岗位,能力提升也就无从说起了。
但略微不足的是目前的专业博士培训模式还尚未真正做到与专科医师培训结合。专业型博士临床训练的内容和担任住院总的时间都不足,尚未形成规范的培训机制,因而专业型博士的临床能力与专科医师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专业型博士期间的临床工作仍未被认可,尚不能抵扣专科医师的培训时间,毕业之后仍需要完成2年的专科医师培训。专业型博士的招生规模较大,而每个科室的住院总岗位数量有限,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将导致临床轮转和科研时间被切割为多段,如何利用不连续的时间达到日益提高的科研要求,这是个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博士结合专科医师培训,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真正能走到最后的都值得给自己发一个奖章。不断尝试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经验,从而一点点成长。正如《哈佛幸福课》中所讲“真正的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生病的概率低,并且即便生病了也能很快痊愈”。换种理解方式,一个人是否能博士毕业,不是说研究要一帆风顺,而是即便失败了或走了弯路,也能尽快地回归正轨。我所做的课题,重要的发现都是从不起眼的尝试中诞生,临床训练同样也是不断尝试和总结,继而得以升华。系统的科研训练,足够的科研成果,高强度和高水准的临床训练,这些都是确保毕业的关键,也是后续继续攀登的基石。
从了解到喜欢,这是我做科研最大的动力,在探索求知的路上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使我萌生了继续做研究的想法。因而在博士毕业后,我选择继续做博士后,趁热打铁,希望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博士后期间的科研成果,还可用于后续的职称晋升,因而,从长远考虑,做博士后不亏。在华西麻醉科做博士后还是有信心的,这里有非常不错的实验基地,专职的PI,多渠道的经费支持,以及自己在博士期间的科研积累。当然,科研绝对不可能代替临床,所以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条件,而“卓越计划”则是开启临床结合科研模式的一把钥匙。
时势造英雄,仅以此而自勉。顺应医学发展和改革的潮流,不断在逆境中成长,其中的每个阶段就好比一座座高峰,看似高不可攀,登顶之际换来喜悦,迎来更加广阔的视野,阶段性的胜利也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信心,从而拥有了继续挑战下一座高峰的决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登上医学的高峰同样不能一蹴而就,从医学生到住院医师,从初探科研之门到独立做研究,从临床为主到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是量的积累,也是质的蜕变,做一个医生背景的科学家不再是遥不可及。悲观使人望而却步,你会经常看不到希望,无助地想要放弃,但最坏的情况下也还能做住院医师或专科医师,养家糊口并不困难,所以没有理由不去尝试。当然,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去做科研,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科研,在华西医院,本科毕业不想考研、考研失败或考研成功但放弃读研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自愿或迫于就业压力做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同样也是披荆斩棘,最终成长为合格的医生。
临床与科研并进实属不易:既迷茫以学医兮,披荆棘而终不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 / 周斌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麻醉科
摄影 / 贾金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完—
杏林新语 | 唯有勤奋驱人进,协和之光如甘泉——国奖获得者经验分享
喜欢我们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